欧美体内she精视频,久久综合视频免费,美女黄频视频大全免费的正片,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這群“微博入殮師”堅持7年 為逝去的人留下一篇微博

時間:2018-10-22 16:53:59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這群“微博入殮師”堅持7年 為逝去的人留下一篇微博

這群“微博入殮師”已經默默堅持了7年多,現在他們不僅關注逝者,還關注“活著的人”


2011年7月,微博“逝者如斯夫dead”開通,“為每個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微博”,由于文字真實動人,引發大量網友關注。這群“微博入殮師”已經默默堅持了7年多,現在他們不僅關注逝者,還關注“活著的人”。近日,揚子晚報記者通過微博聯系上這群小伙伴。專家告訴記者,在心理學上,他們承擔的是“哀傷輔導”職能。這在當下社會需求很大,人才卻十分匱乏。

幫助網友寄托哀思,吸引了很多志愿者加入

山西91歲高齡的“慰安婦”幸存者郝月連去世,這個微博為老人寫下悼文,“她的一生都在承受戰爭及愚昧帶給她們的傷痛,世界欠她們的太多。愿世界和平,愿來生你們能被世界溫柔以待。”在該微博上,從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到因意外傷害離世的無辜人群,再到子女為爸媽的離開留個念想,這個微博通過自己抓取編輯、網友投稿等方式,幫助人們寄托哀思。

團隊工作人員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每天都有人經歷離別,每天都有人在微博投稿、點蠟燭,我們想做出一點能夠給人們帶來溫暖的東西。”微博入殮的方式,在他們看來很有意義,“其實每個人都會面對生老病死,或親人、或朋友,人的情感是需要寄托的,而這樣的平臺能提供給需要的人一個寄托思念場所,一個情感表達的地方。我們想要表達的是愛的力量。”

每天面對網友發來的海量紀念請求,小伙伴們會選擇其中最打動人的部分。在用戶來稿時,也會尊重用戶意愿溝通,去幫助完善稿件。“當我們談到紀念的時候,想到的那個人連鎖反應應該是與那個人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紀念逝去的親人,只有最了解最親近的人才能最真實地反映出對逝者的思念,他們所表達出來的東西,才是最打動人。”

還記得有網友發來兩萬多字的稿件,講述了逝者的一生,以及逝者親朋好友對逝者悼念的文章。“由于涉及到隱私,許多內容不便于公開,但用戶在稿件中寄于逝者的感情尤為動容,相信這也是用戶對我們的信任。”

微博從2011年開通到現在,“堅持的力量還是來自大部分用戶,不管是通過私信還是微博評論,他們總能影響著我。還有一部分志愿者,他們自愿加入我們,幫助我們更好地運營。”

有過困惑,新開啟“活著”欄目

學計算機的林東平是微博“逝者如斯夫dead”的開創者。一開始是靠關鍵詞自己尋找逝者的微博,有些非常忠實的粉絲會提供信息,寫完訃聞后貼到逝者的微博評論里,漸漸引發關注。平臺有了人氣之后,逝者的親朋好友會主動提供信息。

除微博之外,“逝者如斯夫dead”也有微信公號,每天收到很多網友私信,有人傾訴內心的壓抑和憂郁。志愿者表示,只能在碎片時間發點安慰的話,但并沒有能夠從專業角度出發,做出更多疏導。

隨著粉絲增多,也對平臺提出更多要求。在生死問題的處理上,粉絲也會提意見。林東平曾在采訪中提到,“粉絲在微信上跟我留遺言道別,我沒去特別挽留他,就被粉絲說冷血。”網友認為,這個公益平臺如果想進一步發展,如果能為懷著悲痛心情和抑郁心情的人們提供心理咨詢方面的服務,那是最好。畢竟逝者不可追,活著人要更好地活著。

在對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做一些小科普的同時,今年9月,他們也開啟“活著”欄目,征求網友私信,希望記錄一些與病痛抗爭痊愈的人們以及病患正確對待生活的一些態度。他們之中有無故被染上艾滋的,卻從不怨恨生活的不公,告訴我們人生沒有無缺,有遺憾的才是完美的人生;他們之中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積極配合治療,只希望有一天有機會說“我回來了”。他們之中有抑郁三次瀕死的,在經歷過每一次新生后告訴我們學會感恩。他們從鬼門關走了一遭,所以格外懂得生活的美好。

軀體疾病的康復需要強大的心理做支撐

對此,南京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告訴記者,不要小看“微博入殮師”,其實他們所從事的是一種為那些遭受親人亡故,情感喪失,心里痛苦而又無法寄托哀思的人提供的心理服務,這在心理咨詢領域中屬于“哀傷輔導”的范疇。

這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服務。“微博入殮師”為當事人提供平臺,讓當事人可以盡情地宣泄內心的苦痛,幫助其重新認識自我,認識親情,學會珍惜,在“微博入殮師”及眾多留言者的幫助及鼓勵下,開始新的生活。

對于“活著”欄目,張純表示,軀體疾病需要強大的心理做支撐才有利于這種疾病的康復。所以患者抱團取暖,相互支撐,在疾病的治療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調整心態,屏棄不正確的觀念,獲得準確的信息,正確面對疾病,不再怨天尤人并讓自己患病的原因“合理化”,才能心平氣和的用積極心態配合治療。

張純也提醒,由于微博入殮師的從業人員大多都是志愿者,其中不乏熱情有余,經驗不足者。面對人生的大悲愴,有時候或因經驗不足,或因語言不當,或因相應的知識匱乏,甚至是用詞不當,好心也會變壞事,不但沒能幫忙,反而會造成一些誤會。

張純說,現在“哀傷輔導”的社會需求很大,滿足這種需求的專業人才卻十分匱乏。一般的心理咨詢師很少有人主動愿意從事哀傷輔導的專業。也希望引起民政部門的重視,如果“哀傷輔導”能夠作為一種心理救濟的手段,納入民政的服務范圍,則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和諧的大好事。(記者 張楠)

編輯:張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陜西大事 關注陜西頭條

網站簡介 網站團隊 本網動態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我要投稿 工作郵箱 陜西不良信息舉報 新聞宣傳自律管理承諾書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網(陜西新聞網)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法律顧問:陜西洪振律師事務所主任 王洪
陜ICP備0701214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61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706142